P33班史(楊敦源)
藥科33期畢業人數為15人(受完入伍訓練正式上課33期人數很少,不足8人,在抗戰後期的四川重慶,新招34期學生亦很少,加上32期下來1人,合計為15人)。想係抗戰後期學校教育資源不足致有33,34兩班合併情事產生。34期免入伍訓練,改以出特別操代替。因恐校史上沒有記載,特為補充說明。
33期畢業時,正值大陸局勢逆轉,學校自上海遷來臺灣之混亂時期。當時在各地實習同學,均被就地分發部隊報到。惟張錦陽、楊敦源二人因在江灣國防醫學院內衛生實驗院實習,未及分發,隨校來臺。來臺前夕張錦陽同學突然失蹤,自奔前程。楊敦源則隨衛生實驗院許雨階主任 (O.K.Khaw)來臺。33期在臺灣僅楊敦源一人。淪陷大陸同學全無音訊。直至民國90年始知尚有奚念朱同學住上海江灣,先在解放軍軍醫學校任教職,並曾升任為該校藥學系系主任。
民國39年NDMC在臺灣台北水源地恢復上課後,分發楊敦源至鳳山陸訓部軍醫處任職,從此開始後勤衛材補給業務。先後在陸總部、陸供部、軍醫署(四組)、第一總醫院、軍醫署五組、三軍衛材供應處、台中803總醫院(任副院長)服務。後軍職外調榮民製藥廠(衛材工場)、退輔會(第六處技正)。民國80年5月屆齡退休於臺北榮民總醫院補給室(主任)。前後共41年,絕大部分時間在衛材補給部門工作。
奚念朱同學離開軍職後,在上海各大學藥學部門任教,研究創新,多有貢獻,特別在作育藥學專才,值得讚許。隨附大陸復旦大學藥學院網站資料乙份如下。
以下段落文章出處: http://www.shmu.edu.cn/cbss/xnz.htm
奚念朱,男,(1927年-),药劑学家。浙江平湖人。1949年畢業于國防医学院药学系。曾任上海医科大学药学院院長、药学研究所所長、药劑学教研室主任。 1986年7月批准為博士生導師。60 年代初在國内首先發展药劑稳定性的化學動力学研究并傳播全國。1977年起着重研究药劑的体内動力学和制劑的生物利用度。并于次年在國内首先發表“药物代谢動力学与制劑研究”的論文,引起國内药学界的關注。發表論文60餘篇。曾主编并公開出版全國高校统编教材《药劑学》二版、三版,获卫生部优秀教材獎、研究生用《药物动力学》、本科生用的《生物药劑学》。曾参加《药劑学选论》、《物理药学》、《工業药劑的理論与實踐》等書的编寫或翻譯。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貧評審委员、中国药学会常務理事及上海分会副理事長、药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,卫生部药品审评委員及药学教材評審委員、上海医科大学生物药劑学研究室主任等職。并任《药学学報》、《中國药理学報》、《中國药学雜誌》等七家雜誌编委。1978年以来已培養了硕士研究生5名, 博士研究生 2名,目前正在培养的有博士研究生2名。
p33楊敦源